暑期充电!把培训的灵感,种进大山的课堂!

在暑期,“资教工程”云南地区和贵州地区的三位美术资教教师——黄定继、杨蕊蕊、卢巧巧,登上了去往广东中山的火车,踏上了7天6晚“旗迹·乡村美术老师 千人种子计划”公益培训的学习之旅。

他们渴望在这里找到突破乡村教学瓶颈的方法,让乡村孩子也能触摸艺术的温度。



01
从 “教画画” 到 “陪孩子玩艺术”

黄定继老师教美术已经有10年时间了,以前总琢磨 “怎么让孩子画得像”,但在旗迹听到的是:“艺术是完善人格的途径” 、艺术教育是“育人”而非单纯“授技”时,他突然愣住了。

这次培训让他彻底改了想法:低年级孩子用玉米秆拼贴小动物,不是“乱涂乱画”,是在练动手能力;中年级孩子画 “奶奶的皱纹”,不用纠结线条直不直,因为画里藏着感情。“艺术课不是培养小画家,是让孩子敢表达——哪怕用泥巴捏个歪歪扭扭的小狗,也是他心里的世界。”



02
原来美术课能“玩”着上

杨蕊蕊老师的手机相册里,存着不少培训时的视频:一群老师在教室里“跑 - 走 - 停”,跟着指令变换节奏;有人蜷在地上当 “种子”,慢慢伸展胳膊“发芽”;还有人凑在一起玩“雕塑游戏”,你搭胳膊我抬脚,拼出“大山”“小桥”的样子。培训里,她还学到了“与偶相遇的生命教育”——一块石头、一根玉米秆、一片树叶,都能变成 “讲故事” 的偶。

“张馨心老师的戏剧课,简直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!这些无声游戏太神奇了!我迫切希望能将这些有趣又有意义的内容带到学生们的课堂中,让他们在游戏与戏剧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,提升艺术感知力与创造力。”




03
当一个“少说话”的美术老师

培训时,老师几乎不教“怎么画”、“怎么做”,都是只有材料,让你自己想要做什么、为什么。在创作的过程,都是进行的是即兴发挥,就像老师们讲的那样,在做的过程中,寻找思路,让作品充满意想不到惊奇。

这样的课程打破了卢老师以往拘泥于教学书上的课程表现形式,她突然醒悟:“美术课的主角是孩子,不是老师。我们村小材料是不多,但石头、柴禾、旧报纸有的是,就看孩子们敢不敢想、敢不敢试。”



“资教工程”项目坚信教师是教育的灵魂,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,他们决定着教育的品质。只有改变教师,才能改变孩子;只有改变孩子,才能改变未来。

因此,项目定期为优秀资教教师链接培训学习的机会,旨在培养一批“坚守乡村”的教育人才,培育项目在地运营力量,助力更多乡村孩子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,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

培训结束时,三位老师的笔记本都记满了,手机里存了好多“奇奇怪怪”的照片,他们说,这次中山之行,不是把城市的画室搬回乡村,而是学会了在大山里找艺术,田埂是画布,玉米杆是画笔,孩子们的笑声是最好的创作灵感。

接下来,这些新想法会像种子一样,撒在云南和贵州的乡村课堂里。相信过不了多久,大山里的美术课,一定会开出独一无二的花。

同时,传梦公益热切欢迎各类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我们携手合作,无论是创新的教学方法、特色课程体系,还是专业的师资培训支持等,如能助力乡村孩子更好地触摸艺术、发展潜能,传梦公益都期待与您并肩同行,共同为乡村美育事业添砖加瓦。

如有相关资源或合作意向,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!

*本次教师校外专业培训由阿里巴巴公益及公益宝贝爱心商家支持、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作为公募机构、传梦公益具体执行。